古代里有什么节日 吃什么干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及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一、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
别称: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上元节” 。
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
二、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 , 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节 。
别称:踏青节、行青节 。
节俗:柴火寒食、扫慕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干、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 。
三、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
别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 。
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挂菖蒲、斗百草、驱除五毒、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
四、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
别称:团圆节 。
习俗:吃月饼、赏月、观潮、赏桂花 。
五、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九日 。
别称:老人节 。
习俗: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观赏菊花等 。

清明节的民俗主要为踏青扫墓,重阳节主要为登高望远、赏菊并饮菊花酒 。
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重阳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
扩展资料:
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习俗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习俗主要有:扫尘,贴春联,贴福字,守岁 , 拜年等 。
二,元宵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吃元宵,逛花灯 。
三,端午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 , 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 , 吃雄黄酒等 。
四 , 中秋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
###其它资料参考###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龙须饼,惊蛰吃驴打滚,春分吃春菜 , 清明吃青团,谷雨采茶食香椿 , 立夏吃鸭蛋,小满吃苦菜,芒种吃梅子,夏至吃面,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处暑吃鸭子,白露饮米酒,秋分吃芋饼 , 寒露吃芝麻 , 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鸡汤,小雪吃腊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饺子,小寒吃糯米饭,大寒吃年糕 。
二十四节气饮食介绍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过去立春的早上人们都要吃一根春卷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 。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 ,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 , 阳气上升 。俗话讲:“惊蛰过 , 百虫苏 。”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 。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
24节气对应的传统食物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 , 辟邪 , 明目等 。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立夏吃鸭蛋 , 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 。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
24节气对应的传统食物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 , 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
小寒吃糯米饭:到了小寒 , 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 , 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 , 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 。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
###其它资料参考###1、中秋节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 , 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饼,柿子 , 桂花,芋头 。在江浙地区还有吃螃蟹的习俗 。
2、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是特色 , 还有就是吃蒜头的习俗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在这一天会吃汤圆,现在汤圆的种类也有很多 , 各种水果馅的 。
4、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会吃饺子,年糕(谐音“年高”),春卷,花生,鸡鸭鱼肉 。
5、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清明节会吃鸡蛋、驴打滚、面茶、青团子、暖菇包、馓(sǎn)子、朴籽粿(guǒ)、芥菜饭 。
###其它资料参考###重阳节的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 , 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2、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
3、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 , 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菊花酒汉代已见 。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 , 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 , 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
4、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 ,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 ,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 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 。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其它资料参考###1、上元
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
2、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 。又称“春社、秋社” 。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
3、寒食
又称“一百五”、“熟食节”、“禁烟节”,清明前三日,旧传“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荆楚岁时记》)事实上去冬至一百四到一百六都有 。须禁火三日 。食隔夜熟食 。旧传太原风俗为纪念介子推焚骸一事 。
4、清明
寒食后三日为清明,古时寒食与清明是联系在一起的 。寒食时禁火,至清明第一日的早晨取新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5、上巳
三月三日,此节原定为三月上旬一巳日 , 故称上巳 。但自曹魏以后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旧俗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称“修禊” 。禊者,洁也 。故于水上盥洁之也 。原定为“巳日” , 取“巳者,祉也 。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之意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其它资料参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古人比较含蓄,他们也会吃一些传统的食物庆祝,你知道古代七夕节吃的食物吗?下面我就告诉你古代七夕节吃的食物,一起看看吧!
古代七夕节吃的食物
1、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 。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 , 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
3、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 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 , 吃到枣的早婚 。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 。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
5、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 , 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6、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 。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 。七天后 , 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 , 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 , 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
古代七夕习俗
拜魁星
根据民间传说 , 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 。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贪午睡 , 风吹额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 。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 。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 。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 。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 , 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 。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 , 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 。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 , 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 , 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 , 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 。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 。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 , 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 , 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 , 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
【古代里有什么节日 吃什么干什么】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 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各地七夕节的习俗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 , 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 , 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 , 欢喜地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 , 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
人们认为 , 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 , 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 。年轻妇女穿上新装 , 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针,不图你线 , 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 , 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 , 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
猜你喜欢:
1. 七夕节传统美食
2. 七夕节吃什么的习俗
3. 七夕节要吃什么
4. 七夕给女朋友做什么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