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碗子茶是什么
回族有一种阿訇吹过的茶叫什么?

哈伊萨姆奶茶?。?而且针对这个奶茶的本身的故事呢,是非常多的 。讲这个奶茶是怎么来的,相传 , 那咱咱讲话了,距离现在大概可能有个四五百年的时候 。有一个这个 。回族青年叫做阿里木 。阿里木喜欢上了一个小姑娘的小姑娘,叫什么,叫做拉姆哈斯 。于是他就想追求 。但是追求呢?它本身兄弟们在讲话呢,小伙儿屁能耐没有啊,各方面条件并不突出 。虽说呀,他光是自己喜欢 , 心里头闹心,一天到晚挺闹心 。挺闹心的事,挺闹心的 , 然后呢,他就寻找各种灵感,那制造偶遇等等各种机会 , 但是呢,也始终是没有把这个 。这个好的一个想法展露出来 。
于是有一天呢,正好呢,他在这个 。河边走的时候嘞 。拿着一罐 , 给你一桶牛奶啊,正好这个蜂蜜裹到牛奶里头了 。有蜂蜜,有茶叶,有这个乱七八糟东西 , 反正都一股脑儿混到一块儿了 。小伙非常着急?。?想捞 , 后来又一想 , 这么多也捞也捞不出来,分也分不干净就得分,干净了就不好了 。于是呢,他就把这东西一堆这种各种调料?。涟杞涟枘?。搅拌之后呢 , 他品尝了一下 , 非常好喝 。于是呢?他就把这个正好把这个奶茶呢,最后献给了这个 。拉姆哈斯这个小姑娘,哎,他征服了小姑娘的胃,他俩也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对情侣 。

兰州方言"刮碗子" , 意思是喝三泡台 。三炮台又称“盖碗茶”,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其寓意为“天盖之 , 茶盖 ;地载之 , 茶船;人育之,茶碗 。”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 。
###其它资料参考###刮碗子属于青海话 , 意思是“喝盖碗茶” 。
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体系 。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 。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铿锵 , 有类关语,形成精细、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 。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
###其它资料参考###有一句话叫做“千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 。这句话,在茶上也同样适用 。
我们都说茶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特性,每个人品出的茶味道可以不同,每个人的喝茶方式也可以不同 。在时间与文化长久的交汇以来,56个民族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喝茶习俗 。
▼
01
竹筒楼下饮一杯竹筒香茶 。
傣族 , 不止是和竹筒楼息息相关的 。
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
傣族人喝竹筒香茶,通过装茶、烤茶、取茶、泡茶四个步骤而制得,制得的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喝起来常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
装有茶叶的竹筒,在火塘边烘烤,每隔4-5分钟翻滚一次 。当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用刀一劈,瞬间就清香扑鼻,这大概就是竹筒香茶的魅力 。
傣族人手捧筒状茶棒,配上异域风情的服饰,倒添了几许待客之感 。
“没有茶就不成为礼仪 。”也是傣族人一直坚持的信念 。
02
作一首打油诗,敬一杯打油茶 。
“ 一杯苦,二杯夹(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 ” 。
听过打油诗,但未必听过打油茶 。
打油茶 是滇、黔、湘、桂四省区及毗邻地区的侗族同胞所喜爱的 。
打油茶的工具、选料、制法、喝法都非常独特 。
一只小铁锅、一把小木棰、一把未经加工的茶叶,还有必备的葱、姜、蒜头、盐 。
以肉骨汤代佳泉水,烧热铁锅 , 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土茶 。
再加以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汤、适量盐,倒入小碗 , 加上葱花,放点油氽花生米 , 能使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 。
在桂林地区 , 与其说是喝油茶,倒不如说是吃油茶更为贴切 。
03
江湖悠悠,青青竹节,冽冽甘甜 。
青竹茶 , 它的形与味就如同其名一样好听 。
饮用青竹茶的是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 。
喝青竹茶一般是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行进山狩猎的活动之时饮用的 。在劳动间歇,布朗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
竹筒一般长30厘米至50厘米,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 。
这种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
青竹茶的存在,让外出工作显得不再枯燥无味,江湖悠悠,青青竹节,冽冽甘甜 , 对布朗族来说,是一剂最好的安慰剂 。
04
一手提托,一手握盖 , 由里向外刮几下 。
说起刮碗子茶,这个名字虽然有点怪,却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
刮碗子茶来自回族,回族地处大西北地区 , 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 。
茶叶对于干燥的西北地区来说,可谓是救星 。
它带来了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 , 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还能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化 。
人们会在刮碗子茶中放入冰糖、干果、白菊花、芝麻等等,更有一个美誉称其为“八宝茶” 。
喝刮碗子茶,一手提托 , 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 , 刮碗子茶的名称也是由此而生 。
人说 , 这种茶 , 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 ,难怪受到回族朋友的万分宠爱 。
在这世界的各地,还有佤族的铁板烧茶、陇中人的罐罐茶、白族的三道茶等等民族茶习俗 。
八方之茶,汇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 展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在山水间,饮一壶好茶,闲看云起云落,清风逸逸,是一种自在,也是一种怡然 。
###其它资料参考###喜欢这个男生而已才会这样做,刮碗子在青海话里,代表的是喝盖碗茶的意思 。
河州人将饮茶称作“刮碗子”,河州有句民谣,“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 。”可见饮茶在河州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日常习惯,或者说嗜好 。
河州实际上并不产茶,但是河州的人,却都离不开茶 , 家里来了客人,首先就要拿茶出来招待,走亲访友的时候带点茶叶才是最体面的礼品 。
甚至订婚这类大事 , 也必须要有茶的见证,通常都是南方给女方家送两块茯砖茶,作为订婚标志 , 因此河州人也将订婚称作订茶,可以想见茶在河州人的婚礼中的重要性 。
扩展资料河州人饮茶的形式是很丰富的,比如“苦茶”,苦茶是用沸水直接冲泡的茶,不加作料,为的就是品尝茶里的苦味与纯粹的茶香 。
还有“三香茶”,三香茶是在沏茶的时候在茶里加入一些冰糖、桂圆等作料;还有“五香茶”,五香茶和三香茶一样,也是往茶里添加一些作料,只不过比起三香茶又多了几味作料,比如葡萄干、红枣等等 。此外还有“松州茶”、茯砖茶、奶茶等等 。
河州人饮茶的茶碗是一种三件套的茶具,俗称为“三炮台”,实际上就是盖碗,三炮台是由喝茶的茶碗、茶碗盖儿和托盘组成的三件一体的茶具,这种茶具多为瓷质,个别讲究的人家的可能是景泰蓝制作的 。
###其它资料参考###兰州把喝茶叫“刮碗子” 。有句十分流行的话说到:“宁丢千军万马 , 碗 子不能不刮 。”“碗子”也叫“三炮台”或“八宝盖碗子” 。据说它早先是皇宫 里的喝法,是在宫里做官的河州人(临夏人)带回来又加以发展的 。
兰州有 很多的回族居民是从临夏来的,这种“三炮台”碗子便衍传到了兰州 , 一代 一代传下来,成了兰州的一种饮茶习俗 。
“三炮台”(也称“三泡台”),又称“盖碗茶”,茶具由茶碗、茶盖、茶托配 套组成,茶碗底小口大,茶盖、茶托非常合适,加上蓝色花纹和红色小花,既 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 。
用其喝茶,一有利于有效成分溶解析出;二能防止 茶叶入口 , 卡喉咙三能防尘,减少污染 。
在讲究地方文化传统风俗的人家、兰州土著人和回族居民中“刮碗子” 是待客的一种高雅礼仪 。在传统茶会式的场合、在婚嫁的大喜节典、在商战 的“鸿门宴”上、以至随便哪个伊斯兰的羊肉餐馆里,上“三泡台”是惟一不 可缺少的节目 。
兰州的“刮碗子”,特别重视“硬件” 。碗子务必是优等瓷质的,或者是 “景德镇”的,或者是透着亮的“蓝山水”之类 , 还有“夜光杯玉”的所用的茶 叶,是云南绿茶,最好的是春尖或下关沱 , 既有醇香又带苦味,就是皮日休所 说“卷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毛尖)那样的^
“刮碗子”还有很多讲究 。
如必须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 , 又称“牡丹花 水” 。碗子配料规格有几种: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碗里,用开水冲泡,盖5? 10分钟就可以喝了单泡茶,品纯味和苦香 , 叫“苦茶”;加上桂圆和冰糖,叫 “三香茶”;另添加杏干、大枣,叫“五香茶”;再添枸杞子、葡萄干等,就成了 “八宝茶”……
“刮碗子”还有保健功能:白糖清茶可以消积化食红糖砖茶可和胃驱 寒冰糖窝窝茶可泻火清热 。
还有健胃强身、提气补虚的“八宝茶”,除放茶 叶、红白糖外,还放核仁、红枣、柿饼、芝麻、葡萄干、桂圆肉、枸杞、沙枣等等,揭开茶碗盖,香气扑鼻,喝一口茶水清甜爽心 。
“刮碗子”也有学问 。
熟练的人是用右手大栂指和小栂指夹住茶托 , 用 中指稳住茶盖,用食指和无名指夹着刮着茶盖,放在嘴上一口一口地品尝 。不会一只手摆弄三件茶具时,也可一只手端茶托和茶碗,一只手压着刮茶 盖 。
由于一个小小的茶碗内要加上十来种东西,再用滚烫的开水去冲,水是 加不了多少的,故而喝几口就要再加上水 , 这样反反复复,直到第三次加水 后,
###其它资料参考###喝三炮台碗子茶时 , 一手提碗,一手握盖,并用碗盖随手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以刮去茶汤面上的飘浮物二则可以使茶叶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 。如此,一边啜饮 , 一边不断添加开水,直到糖尽茶淡为止 。由于三炮台碗子茶,有一个刮浮飘物的过程,因此,又有称三炮台碗子茶为刮碗子茶的 。
###其它资料参考###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北京),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茶 。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地都流行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同胞最具特色的饮料 。也是回族人民对茶文化的贡献 。宁夏人喝茶颇有讲究,既不叫饮茶,也不叫喝茶 , 而是叫“刮碗子”,且最讲究用“三炮台”盖碗子 。所谓“三炮台”盖碗子,是有茶碗,掌盘和盖子三个部件组成,各有其用 。掌盘是碗的底座 , 喝茶时用它既不烫手又能盛洒出的茶水;盖子的大小既能浸入碗中,又不会掉入碗内,当茶汤不酽时,用它顺碗口轻轻一刮,茶汤即刻浓酽 。自然,盖碗子也有精粗之分 , 有普通瓷的,也有用铜、白银景泰蓝掌盘的,还有用玉碗的 。宁夏人喝茶很重视茶的配料 , 通常是喝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 。招待佳宾时,则用茶叶加桂圆、荔枝、葡萄干、杏干等,称“八宝茶” 。茶在宁夏还是爱情的信物,男女青年在定情时 , 男女要给女方送茶定礼,称“拿茶” 。
###其它资料参考###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 , 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 。在生活中 , 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 。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
一 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 。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 , 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 。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 。多用开水冲洗 , 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
五是浸茶:冲泡后 , 立即加盖 , 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
六是匀茶:启盖后 , 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 , 按长幼辈份 , 依次敬茶示礼 。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 , 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
二 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 , 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 。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 , 空气稀薄 , 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 。"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 , 非茶不解" 。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 。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 。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 , 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 。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 。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 , 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 。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 , 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 。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 , 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 , 至今仍随处可见 。
2006-2-16 17:02:21 欢迎访问金陵网绿杨春
三 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 ,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 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 。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 , 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 。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 。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 , 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 。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 , 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
四 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 (区)最为集中 。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 。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 , 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 。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 。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 。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 。茶碗盛茶 , 碗盖保香,碗托防烫 。喝茶时,一手提托 , 一手握盖 , 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 , 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 。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 , 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 。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 , 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 。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 , 甚至更多 。
回族同胞认为 , 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
五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 。在牧区,他们习惯于 "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 。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 , 一边吃炒米 。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 。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 。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 。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 , 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 。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 。如茶叶放迟了 , 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 。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 。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 , 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 。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 。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 。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
六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 。因此,凡在喜庆佳节 , 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 。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 , 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 , 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 。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 。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 。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 。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 , 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 , 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 。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 , 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七 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 , 千百年来 , 他们世代相传 , 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 , 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 , 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 。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 。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 , 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 。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 , 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 , 即调成擂茶 。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 。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 。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 。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 , 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
八 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 , 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制作时,先将水烧开 。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 , 使茶叶受热均匀 , 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 , 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 , 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
第二道茶 , 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 , 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 。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 , 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
九 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 , 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 。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 , 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 , 喝茶用的大茶碗 。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 。同时 , 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 。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 。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 。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 。如果有客从远方来 , 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 。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 。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 , 对于当地牧民 。
十 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 , 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 。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 。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 , 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 。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 。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 。一旦锅中水煮沸 , 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
待客敬油茶汤时 , 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 , 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 。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 , 制作精细,一碗到手 , 清香扑鼻,泌人肺腑 。喝在口中 , 鲜美无比,满嘴生香 。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
十一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国西北,特别是甘肃一带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 。每当走进农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烧着木柴 , 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 。清早起来 , 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 。这种情况,尤以六盘山区一带的兄弟民族中最为常见 。
喝罐罐茶 , 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 , 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 。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周火糖边上,倾上壶中的开水半罐,待罐内的水重新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 , 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汤入杯开饮 。也有些地方先将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过程中 , 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 。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 , 一般可重复煮3-4次 。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 , 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 。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 , 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
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有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火塘边,一边熬制罐罐茶 , 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可谓野趣横生 。当地的民族同胞认为 , 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十二 瑶族、壮族咸油茶
瑶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毗邻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山区也有部分分布 。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 , 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
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 。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 。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 。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佐料 。制咸油茶 , 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 。尔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 , 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 , 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 。稍时 , 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 , 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 , 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 , 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 。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 。又由于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 。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
十三 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多 。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
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 。此法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食盐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
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 , 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 , 静置15分钟左右 , 即可食用 。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 。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 , 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 。因它一头平 , 便于摆放 , 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
十四 佤族的烧茶
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 。他们自称 "阿佤"、"布饶",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
佤族的烧茶,冲泡方法很别致 。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 。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 。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 。待茶叶发出清香,叶色转黄时 , 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 。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入茶碗 , 以便饮喝 。
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通常得由佤族少女奉茶敬客,待客人接茶后,方可开始喝茶 。
十五 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 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 , 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五道程序,现分述如下 。
装茶:就是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 , 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 , 分层陆续装实 。
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 , 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 。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 , 即可停止烘烤 。
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
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 , 又有竹的浓郁清香,所以,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 。
十六 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勐海一带 。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 。饮烤茶是拉祜族古老、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饮用 。
饮烤茶通常分为四个操作程序进行 。
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
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
倾茶敬客: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
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 , 烤茶香气足 , 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 。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
十七 景颇族的腌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 , 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 。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 , 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
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 , 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 。静置二、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 , 就算将茶腌好 。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 。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
十八 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墨江、元江等地,其内有"和尼"、"布都"、"爱尼"、"卡多"等不同的自称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 , 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 。平日 , 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
十九 僳僳族油盐茶
僳僳族,唐代称其为"僳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 , 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僳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 。
僳僳族喝的油盐茶 , 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 。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 。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 , 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 , 所以,喝起来"香喷喷 , 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
二十 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 , 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 , 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
二十一 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云南省丽江地区,这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 。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 。此外,还喜欢喝盐茶 。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茶烧开 。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 , 连罐带茶烘烤 。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 。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 。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 。这时 , 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
###其它资料参考###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 。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 。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下面 , 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介绍如下 。
一 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 。
二 藏族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 。
三 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 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 , 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 。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
四 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 。
回族同胞认为 , 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 , 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
五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 , 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 , 煮茶的器具是铁锅 。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 。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 。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 , 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 , 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 , 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 。如茶叶放迟了 , 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 , 茶味就会出不来 。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 。蒙古族同胞认为 , 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 。大凡姑娘从懂事起 , 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 。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 。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
六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 , 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 。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 , 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
七 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 , 这就是喝擂茶 。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相传三国时 , 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 , 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 。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 。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 , 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 , 是有科学道理的 。
八 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
九 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 。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
十 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 , 有喝油茶汤的习惯 。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 , 满桌酒菜都不香" 。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 。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 。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 。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 。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 。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 。它既解渴 , 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 , 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
十一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国西北 , 特别是甘肃一带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 。每当走进农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 , 烧着木柴,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 。清早起来,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 。这种情况,尤以六盘山区一带的兄弟民族中最为常见 。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
十二 瑶族、壮族咸油茶
瑶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毗邻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山区也有部分分布 。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 , 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
十三 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多 。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 , 即凉拌茶和煮茶 。
十四 佤族的烧茶
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 。他们自称 "阿佤"、"布饶" , 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
十五 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
十六 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勐海一带 。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 。饮烤茶是拉祜族古老、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饮用 。
十七 景颇族的腌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 。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
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 , 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 。静置二、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 , 随食随取 。讲究一点的 , 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
十八 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墨江、元江等地,其内有"和尼"、"布都"、"爱尼"、"卡多"等不同的自称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 , 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 , 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 。平日 , 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 , 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
十九 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 , 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 。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 , 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 。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 。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 , 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 , 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
二十 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 , 一端削尖,插入地下 , 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 , 久久难忘 。
二十一 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云南省丽江地区,这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 。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 。此外,还喜欢喝盐茶 。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茶烧开 。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 。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 。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 。同时,准备茶盅 , 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 。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 。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 。纳西族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 。如此喝茶 , 香高味酽,提神解渴,甚是过瘾!
【刮碗子茶是什么】纳西族喝的盐茶,其冲泡方法与龙虎斗相似,不同的是在预先准备好的茶盅内 , 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盐 。此外,也有不放食盐而改换食油或糖的 , 分别取名为油茶或糖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