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的尾水是什么意思
水路水味掉水尾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水路水味掉水尾水的含义?

1、水路是一种主观上对茶汤入口,经过口腔,流过喉咙的感受描述,因为茶汤入口过喉的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每个人口腔敏感度的不同,会影响到感受的强弱 。水路的形容是非常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研究来证明,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
2、水味就是茶水分离 。水味出现的原因一般有三个 。水质 。如果水质过硬,因为硬水里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导致溶解度低,会影响茶叶内含物的溶解度,所以茶水味道不好,所以会出现水味 。
3、掉水这个词理解中就是,茶汤之间出现了不稳定,和茶与水的分离,就称之为掉水,一款好茶,茶汤是会持续性很好的,特别是云南的古树普洱茶 , 应该是一直稳定的茶水融合为一体的 。如果说一款茶刚开始冲泡时 , 茶汤入口,茶水分离,前一泡有香、甜,润,或苦、涩、等味道,但之后几泡中缺少了其中之一,比如没有了涩,或没有了香,茶汤变淡?。涂梢运嫡饪畈璧羲?,这样的掉水并不是针对出现水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茶,泡了许多泡后 , 味道淡了 , 只是浓度减弱 , 但茶本身之前有的滋味还存在,这不能称之为掉水 。
4、尾水指的是一款茶的耐泡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再继续冲泡出的茶汤 。比如一款茶叶在冲泡15泡以后,继续冲泡出的茶汤,喝起来只有淡淡的茶味 , 或者有甜味,或者有涩味,苦味,甚至有的会出现水味,这时的茶汤就我们称为尾水 。

1、干茶 。正气塘普洱茶条索肥壮,清晰 , 色泽乌润油亮,芽头多且饱满 。
2、滋味 。正气塘茶叶具阳刚之美 , 爽健怡人,苦重而涩轻,茶质醇厚 , 香气扬荡,水路迭宕潇洒,茶气直脱如贯,可直接冲荡人之腑魄,真是不亦哉了 。开汤茶汤金黄透亮,汤质充满阳刚之气,香气浓郁、回甘明显、滋味饱满、口感丰富、气足韵长 。
3、中段 。正气塘普洱茶入口无涩感,茶汤金黄透亮,茶气凌冽,汤香明显,茶汤饱满稠厚,汤水不离,满口生津 , 喉韵舒爽 。茶气流转于唇齿之间,喉韵深远,回甘绵绵不绝 , 生津涓涓不断,茶过三巡,醇憨无比,通体舒畅,如游荡在九霄云外!
4、尾水 。正气塘普洱茶尾水的茶汤开始纯甜 , 香气不减,喉部山野韵明显 , 背部轻微发汗!
5、叶底 。正气塘普洱茶叶底柔韧,鲜活灵动,叶脉清晰,芽头较多 , 有果木香 。
###其它资料参考###普洱茶的水味一般是指泡茶接近尾声,茶叶内含物质基本已经融于水,到后期已经没有”可溶物“在茶水里面了,茶味淡到几乎没有,剩余的就是基本的水味了 。
水味还可以指”茶水分离“即茶汤滋味寡淡,喝到水的甘甜味而非茶叶本身的甘甜 , 茶与水的融合度不好,出现茶水分离的味道 。
###其它资料参考###“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普洱茶滋味的正面评价 。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或一入口就醇浓厚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苦味逐渐转为甜味 , 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而对于回甘来说,与普洱茶的茶质本身有着一定的联系 , 那么,接下来,老骥就来给大家说一说!
普洱茶为什么有回甘?
1、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茶汤滋味分析 。研究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 。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
2、黄酮:有报道黄酮是种象橄榄产生回甘一样的物质 。橄榄的苦味来源是因它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如橄榄苦苷、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含量较其它食物都高 。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 。橄榄所含的黄酮就是其能回甘的主要原因,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 。茶叶中的黄酮类约为干物质的3%-4% 。但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 , 并不十分清楚 。
3、有机酸: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 , 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毛茶加工过程中还会形成其它有机酸 。
4、糖类: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 。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 。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
从回甘,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第一、茶叶内含物质和所占比例
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 这里要注意的是大叶种,因为叶片足够肥厚所以茶叶本身内含物质成分相对就很饱满,再加上普洱茶制作的传统工艺 , 可以让普洱茶得以长期保存陈化、随着时间推移茶中的苦涩内含物质会慢慢变得温和,而多糖类物质却仍然留在茶叶中,冲泡的时候你会感觉苦涩少了,汤感也更加顺滑 , 整个口腔内绵延着陆续不断的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回甘,这是第一个要点 。
一般的茶三四泡就没有了,只剩下水味,而因为普洱茶本身的天赋优势 , 大部分苦涩的内涵物质在五泡之后陆续被沸水析出,这时候较慢被析出的多糖类物质就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因为苦涩已经锐减,所以甘甜的感觉就更上一层楼 , 这种回甜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强烈,所以这是第二个要点 。
第三点是尾水甜,这里说的尾水,是十泡甚至十三四泡以上的茶汤,此时茶叶内含中的苦涩已经消耗殆?。?而多糖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依然有所保留,如果说茶叶先苦后甜那么一般是指一杯茶给你的感受,而普洱茶的先苦后甜则是贯穿了十几泡茶的感受 。
底料好的普洱茶,内含物质越丰富,不仅耐泡 , 而且随着泡数增加会越来越甜,比如临沧冰岛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所以回甘的快慢是否持久也是考量一款茶内质优良的标准之一 。
第二、普洱茶茶树种类和树龄
普洱茶有台地和茶树之分,古树茶>低龄茶树>人工栽培大树>人工栽培小树>台地茶(内含物质含量),茶树树龄高则采摘的鲜叶里糖分及茶多酚含量就更高,这类茶汤喝起来感觉更为粘稠,而且汤滑、味甜醇厚 。而且巧妙的是普洱茶滋味中的主导回甘的物质,还是可溶于水的单糖、双糖及可水解的多糖 。
树龄高的茶树,一般在较早前没有经过人工的维护和照料,可见其茶树的自身生存能力非常强 , 由此可以知道茶树所产出的鲜叶内含物质要比低龄茶树更为丰富,所以多糖类物质含量也是水涨船高 。
第三、普洱茶存放陈化以及特殊年份
多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嘴巴很叼的茶客会去高价追求某一年的茶 , 这是为什么?
这个道理类似红酒,好的普洱茶,最基本的是原料好,但是也需要工艺和仓储的配合,某一年风调雨顺,气候、湿度、温度特别好,
产出的普洱茶就特别好 , 再加上用心的工艺和仓储,这一年的普洱茶就会特别受欢迎 。
陈年普洱茶淡淡陈香,茶汤却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变得稀?。?特别是回甘的感觉不减当年 。所以好的仓储保证了普洱茶的陈化,回甘也会随着陈化在品饮时感觉更加甜美 。
如果大家对普洱茶还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私信老骥,老骥会给大家解答的!
运营人员:329250992
###其它资料参考###普洱茶的水性
说水性前我们先了解下,水味与水性的不同 。
喝普洱茶时我们常听说“水味”“水性”二词 。其实,水味和水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首先 , “水味”是用来描述一泡茶的茶水滋味下降到一定的地步——无限接近水的味道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茶滋味和水味分离,茶汤的浓度下降到相当低的地步 。②茶汤中有水烫熟(闷)茶叶的味道,因为一泡茶接近尾水(最后面)都会闷一下 。
那么普洱茶的水性指的是什么呢?
“水性”是在品饮普洱茶时,茶汤饮入口腔引起的各种口感 , 除了酸、甜、苦、涩之外的感官所体验到层次感,如滑、化、活、砂、厚、薄、利等,其中滑、化、活、砂、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 , 而薄和利则是一些负面性的影响 。
滑:指茶汤入口顺滑,茶性柔和 , 细腻饱满,如丝如缕 。
化:入口即化,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 。
活:是指茶叶极具活性 , 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 。
砂:品完茶后,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觉 , 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这种砂砂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 。
厚:是指醇厚的口感,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 。
?。汉退院袂『孟喾?nbsp;, 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 , 没有坦荡舒张的气势 , 水质也感觉轻而淡 。
利:往往是因为水性太薄的缘故,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茶汤入口缺乏厚重感,会引起单薄、偏激、难过的感受,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 。
一般普洱茶次品和一些品质、工艺较低的普洱茶,茶汤水性多半会表现出薄而利的口感 。以上回答来自只见普洱
###其它资料参考###普洱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又很多茶友反映,当前喝的普洱生茶水味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水味,“水味”是指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比较淡、茶水分离,喝起来的口感与喝水一样,茶叶的味道很不明显 。
夏季雨水多,雨水天喝茶水味重只是暂时性的,夏季的高温和湿度正好促进茶的自然发酵和陈化,茶友通俗的说法是“发汗”,秋高气爽到中秋时节,茶香就开始显露,所以夏季喝普洱生茶有些水味是正常的,即便是古树生茶,不用担心 。
普洱茶出现水味重的情况,这是因为诸多因素导致 , 同时对普洱茶的滋味产生影响 , 出现水味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冲泡普洱茶时,如果水温控制过低,不能使茶味充分分析出来;冲泡时多次掀开壶盖,导致散热太快 , 茶叶温度时高时低;每泡茶出汤时间太短或太长等,都会使茶的滋味析出不均匀带来单薄感,从而产生所谓的“水味” 。
如果是新茶,那么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刚压制的新茶中存在的水蒸气还未充分散发,因此会出现不清爽的水闷味 。
特别是熟茶,蒸压定型干燥后依旧含有10%-15%的水分,需要经过两到三个月才能完全干透,如果在这个时候喝就会出现“滋味不协调、茶汤欠醇滑”的水味感或粗糙感 。
当然,如果你的茶已经连续泡了十多泡,茶叶内的物质析出减少自然就会有水味感 。
###其它资料参考###1、撬茶 。撬茶也是冲泡普洱茶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压制过紧的普洱茶如撬茶不当,就会有很多茶碎或茶渣,影响普洱茶口感 。一般可以使用茶刀或者是茶锥来撬开压制好的普洱茶,尽量把茶饼撬得更完好些,不会太碎,保持饼茶原有的美观,更有利于冲泡 。
2、投茶量 。普洱茶冲泡 , 一般是100ml:7g的茶水比例 , 也就是100ml的水 , 投茶7g , 日常冲泡品饮的话 , 180ml的壶 , 投茶量在10g左右较适宜 。如果担心估计不准茶叶的克数,可以买个电子秤 。
2、温杯 。泡茶第一步——温杯,用沸水一一均匀温器 , 包括盖碗、公道杯、品杯,提升茶器温度,让茶叶受热均匀 。
3、醒茶 。冲泡前的醒茶也称为洗茶,将普洱茶放入茶壶,注入热水10秒左右倒掉,通过对茶叶进行温润浸泡,起到利于茶叶舒展和茶汁浸出的作用 。
4、冲泡方式 。使用90~摄氏度的水温以高冲沿杯壁注入 , 前期冲泡即入即出 , 后期至尾水适当闷泡 , 普洱茶较为耐泡,7.8泡后可以视具体情况闷泡20~40S,尾水阶段延长闷泡时间 。
###其它资料参考###一.控制茶|水比例
110ml盖碗,投茶7克 。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 。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 。
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 。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
二.洗茶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 。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 。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 。
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 , 降低洗茶的水温 。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 , 提高水温洗茶 。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
三.定点吊水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 。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 。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 。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 , 但没有什么气味 。
每泡出汤完毕后,沥净茶底 。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
四.稳定旋水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 。不可猛冲 。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 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 。
稳定旋水说来简单 , 实则很考技术 。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
五.最后三泡急冲注水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 , 叶底保持持续高温 。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 。
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
六.尾水需高温
茶叶泡到尾水 , 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 。
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 , 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 。
盖碗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
七.整个冲泡过程中 , 不要摇、搅、拨动叶底 。
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 。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 。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
紫砂壶泡茶小技巧:
温壶温杯:讲茶壶内外和茶杯用开水烧烫 , 即可净壶去霉,又可暖壶醒味 。
投茶:观干茶形,闻于茶香 , 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约茶壶容量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左右的茶叶,投入壶中 。
温润泡:把开水注入壶中,然后马上将水倒出 。如果茶汤面上有泡沫 , 可注入开水至近乎满泻,然后再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面上的泡沫 。
这道工序目的是洗茶和使茶叶在吸收一定水分后呈舒展状态,有利于充第一道茶汤时香气与滋味的发挥 。
冲第一泡:用绿茶时,注入水温为摄氏80度为宜用红茶、乌龙茶、普洱茶、沱茶时,水温保持在摄氏90-100度为宜 。
浸泡约60秒后,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为公平杯),这叫洗茶然后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随之可饮 。
其后每一泡,浸泡的时间适当延长 。茶叶冲6-12泡为宜 。泡完茶后,一定要将茶叶从壶中清出 , 再用开水烧烫 。
最后取出壶盖,壶底朝天,壶口朝地自然风干,为防止壶口被磨损,可在地上铺层吸水性较好的棉布 。
【普洱茶中的尾水是什么意思】来源:网络梳理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编辑:大桡
